天知道你追的这些热点,不过是为了让我掏钱更自愿。你放大了我的焦虑,助长了我的偏执,还鼓励我自我感觉良好。
昨天被周慧敏51岁宛如少女的一组照片刷屏了,因为岁数大了,对这种周期性的新闻见怪不怪,所以知道没什么好留恋就跳过了,我在想这些资讯的价值,每天被这些资讯包围的我们的价值,在多数时候平静,偶尔有趣的日常生活中,为了向大众推销点东西,没有由头真不知道如何开口。
虽说需求都是被创造出来的,但也受到各种因素左右。中产阶级忙于工作惜时如金,你随便扯点没有的,对方马上就走人,所以不是踩在痛点上就是雷区上,热点最保险,为了不落后于人,新鲜的东西总是获得天然关注,借助这股自然流量进行宣传仿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,于是“热点要跟上”的律令连作为看客的受众也心知肚明了,不过,俗话说“骗我感情可以,骗钱,不行”。消费理性是生活锤炼出的美好品质,为此营销人恐怕低估了我们。
说回51岁周慧敏的照片,51岁也很漂亮谁不羡慕呢,注意保养、锻炼身体、资金充裕了做起来才不费力,面对一群房子都买不起,外强中干、跟生活死磕、跟自己较劲的女人,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。那些本就活的不潇洒、物质不丰盈却仍然努力的人,用这样的极端例子真的不厚道。没有谁生来坚强,内心对自己的期许已经成为上进者的压力,外界在继续吹捧这种需要前提的美满结果时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看着别人绝望而产生强烈的求生欲、购买欲,去买买买,去学学学,去走走走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吗?会带动不同的行业、产业消费需求才是真,贩卖焦虑、出售梦想一直是商业的策略,在原始的“匮乏即死亡”本能趋势下,在“没什么想要什么”的人性控制中,人就在这一代代的比较和追逐中活下去。
今天正好看到一个文,说一个讲“人类如何过的幸福”的讲师在演讲结束后被一位同学提问,同学问教授:你为什么不讲人生毫无意义怎么办?教授回答,我曾经的一个学生听过我的课程,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,后来自杀了,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,年轻人需要希望,提前告诉他们生活的本来面目太残忍了。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